筑牢资金安全防线终结“私下收费”与“跑路”乱象
发布时间:2025-06-23 15:07:31

  结合消费者在装修中遇到的各种乱象,《法治周末》持续推出《房屋整装服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征求意见稿系列解读。本期,针对家装行业的收费乱象,进行相关解读。

  面对屋内的水泥墙和散落一地的建筑垃圾,王华(化名)无奈地再次拨打工长的电话。但不出意料,等待她的依旧是“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请稍后再拨”。

  今年年初,王华拿到了新房钥匙,开始筹备装修。“全包只要14万?还送空调、冰箱!”王华刷着手机,眼睛突然亮了起来。面对诱人的广告,王华第二天便到装修公司了解,并与装修公司签订了合同,装修公司也派出工长老张负责施工。

  施工开始后,老张表现得极为负责,每天在微信群里汇报进度,还时不时发些现场和装修材料的照片。然而,就在水电改造即将完成,王华需要付剩余50%装修款项时,老张神秘兮兮地单独找到王华并提出:“如果直接转账给我,我可以加快施工进度和材料进场,还能给您省下20%的钱。”王华起初有些犹豫,但老张信誓旦旦:“这家装修公司也是将屋子直接包给我的。这行十多年了,这个小区我也装修过几套,您可以打听打听。放心,绝对没问题!”其他工人也一起劝说。想到能加快进度还能给自己省钱,王华便不再犹豫,分三次向老张的个人账户转了剩余的装修款,老张汇报装修进度更勤快了,王华也十分高兴。

  可随即情况急转直下,原本说的“五天内进瓷砖”迟迟不见动静,老张也从原来的“迟两天”,到电话无人接听。王华慌忙赶到了装修公司,却被告知装修公司目前也联系不上老张,公司也没收到王华的后续款项,所以没办法继续施工。更让她崩溃的是,装修公司拿出合同,指着其中一行小字:“所有款项须支付至公司指定账户,私人交易概不负责”。维权群里,数十位在这家装修公司的业主拼凑出更为荒诞的真相:那些工长私下收取的费用,实则是工长为讨回被拖欠的工钱。

  近年来,家装行业“私下转款”“暴雷跑路”的情况频繁发生。部分装修公司对工作人员疏于管理,导致工作人员频繁借由各种名义私下向业主收取各种费用,一旦工作人员跑路,款项难以追回。此外,很多小规模装修公司、施工队抗风险能力较差,跑路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私下收费和跑路乱象,给消费者的装修资金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也给消费者的维权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家装行业的资金安全问题,源于交易链条中权责关系的失衡。一方面,传统预付费模式下,消费者往往需提前支付大额合同款,而对装修公司缺乏有效约束。另一方面,装修公司工作人员私自收费现象多有发生,根源在于装修公司缺乏对团队的有效管理,部分工作人员利用信息差绕过合同向消费者收取装修款或索取额外费用,进一步加剧了混乱。

  明示收款方式。《标准》第8.5条要求装修企业应当在合同首页明示签约风险,内容包括费用支付等需客户特别关注的重要信息。通过这种前置的风险提示,降低客户私下付款的可能性。

  加强资金保障。《标准》第5.3条要求装修企业确保每一项工程都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和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建立资金保障措施,保障专款专用,有效的降低消费者装修资金风险。

  倡导资金监管。《标准》第5.3条提倡装修企业与客户在银行建立资金存管制度,这看似简单的规定实则切中了行业乱象的要害。存管机制的核心在于将消费者支付的装修款项纳入共同监管体系,根据工程进度划拨资金。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预付费模式的弊端,使装修企业不能再将客户资金视为可随意支配的“流动资金池”,从根本上遏制了挪用工程款的行为。对于消费者而言,资金存管如同给装修款加装了“保险箱”,即便装修企业出现经营问题,未使用的工程款仍能得到保全,最大程度降低财产损失的风险。

  当装修款不再是一次性押注,而是按进度封闭管理、专款专用;当增项收费的灰色地带被彻底封堵,每一笔支出都清晰可查,行业的改变便有了真实的温度。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装修选择时,不应仅局限于便宜、优惠,应同时关注企业规模,优先考虑具备良好资金保障、能够提供资金监管服务的装修企业,这样等于多了一层法律保障。同时,消费者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途径付款,敢于拒绝私下付款。对于装修企业而言,资金保障、资金监管如同一面镜子,照出真正靠手艺和服务立足的生存之道,推动行业走入正向循环,而这恰恰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而那些曾游走于监管盲区的“套路”,终将在阳光操作中失去藏身之地。